2025/02/24 15:56 鋅財經
作者|路世明
編輯|大 風
2月19日,據市場消息,TikTok在美國經歷關停風波之前,TikTok Shop已經定下了今年在美國增長400%的目標。據了解,目前TikTok Shop在美國增長最快的是家居品類,保健品也有不錯的增長。
事實上,往前一個月,在TikTok曾出現短暫下線的情況下,其電商管理層就已向部分商家鄭重表態,表示TikTok 在美國不會遭遇關停危機,電商業務同樣不會受到此次風波的波及。
就當下而言,盡管TikTok在美國如何實現合法運營尚無定論,但值得注意的是,它的各項業務依舊處于正常運轉狀態,持續為用戶、商家等各方群體提供服務。
能早早定下增長400%這一目標,TikTok Shop的底氣可能更多源于其過去幾年,從社交平臺向電商巨頭的急速轉型。
從0到1,TikTok Shop的全球化布局
TikTok Shop的全球化發展路徑,并非始于用戶根基最好的美國。
2021年,TikTok Shop“意外”的率先登陸了印尼市場,到2022年才逐步覆蓋東南亞多國,之后則是英國。
兩年之后,TikTok Shop東南亞GMV突破了400億美元,印尼、泰國等市場通過直播電商迅速起量,這幾處市場驗證了“短視頻+購物”模式的可行性。
不過,真正讓TikTok看到更大潛力的,仍然是用戶基數龐大、消費力強勁的歐美市場。在完成一系列的“練兵”之后,TikTok Shop正式揮師進入美國。
2023年9月12日,TikTok Shop美國站正式上線,半閉環關閉,發力全閉環電商,并大力招攬賣家,傾斜優質資源。
把美國市場放到最后,這樣做的好處是,幾家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在國內的供應鏈經驗,能給TikTok Shop很好地打了個樣,大大降低了后者的學習成本。
顯然的是,登錄美國不久之后,美國市場單日銷售額就實現幾十倍增長,大量中國供應鏈商家也相繼涌入。
與抖音電商早期類似,彼時TikTok Shop在美國正處于流量紅利期。中小商家日均訂單量可達1000單,且退貨率僅5%,運營成本顯著降低。
更重要的是,平臺流量分配尚未“內卷化”。
其中,短視頻貢獻了40%的GMV,自然流量占比高達70%-80%,商家無需依賴付費廣告即可獲客。這一紅利,也吸引了大量在抖音“卷不動”的中小商家和MCN機構轉戰美國,據悉跨境商家中90%來自中國。
與此同時,TikTok在2024年底調整了入駐政策,直接取消對美國本土資質的要求,允許中國商家憑內地或香港營業執照入駐,極大降低了門檻。
這一策略也讓TikTok商家數量激增,甚至出現“亞馬遜老兵”與“義烏新兵”同臺競技的局面。
盡管TikTok內部對400%的增長目標信心十足,但它的“隱患”和“困境”也擺在了明面上。
2024年美國市場增速放緩,未出現預期中的指數級增長。這背后的原因是,隨著被禁風波的起起落落,TikTok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,其電商業務,也難以避免遭受了“打擊”。
中國經驗失靈?TikTok Shop面臨挑戰
如果TikTok一直試圖“復制抖音成功學”,就想征服美國市場,那未免過于天真。
TikTok Shop眼下面臨的困境,恰恰揭示了全球化商業的復雜性。
一方面,美國政府對TikTok的審查從未停止,“不賣就禁”法案帶來的不確定性始終存在。即便平臺通過技術手段規避下架,比如提供Android獨立安裝包,但政策波動仍會影響商家信心。
更現實的政策壓力,是來自關稅。
美國對中國跨境電商的關稅政策持續收緊,部分品類稅率高達25%,直接侵蝕商家利潤。對于商家而言,當物流成本極速攀升,如果關稅再漲,那智能只能不斷提價或放棄市場。
政策之外,美國用戶的消費習慣和中國用戶有較大的差異。
幾天前字節跳動舉辦的最新一期全員會上透露出一組數據,TikTok美國電商的直播GMV占比目前仍不足20%,大部分由短視頻貢獻。這與國內“直播間搶購”的狂熱形成鮮明對比。
事實上,相比直播電商,美國用戶當下仍然依賴搜索和推薦,且退貨率低至5%,倒逼商家在選品和描述上更精準。
本土化的難題不止消費習慣這一項,還有物流與支付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物流方面,TikTok在美國尚未建立自有體系,依賴第三方服務商。這導致履約成本高企,且偏遠地區配送時效難以保障。
支付環節的挑戰更大,美國信用卡普及率高,但平臺若強推自有支付工具,可能引發用戶抵觸。
此外,美國對消費者數據的嚴格監管,也限制了“用戶畫像—精準推薦”這一抖音核心玩法的施展空間。
回看國內的抖音商城,之所以能迅速崛起,主要依賴“低價+沖動消費+極速物流”的鐵三角,但這套模式在美國遭遇巨大阻力,沃爾瑪、亞馬遜的物流網絡更成熟,Temu、Shein已通過低價占據用戶心智。
TikTok若想突圍,必須找到差異化價值。
內容+貨架,TikTok Shop的“破局”
在傳統電商增長見頂的今天,TikTok的最大籌碼在于其獨有的“內容基因”。如何將短視頻的流量優勢轉化為商業閉環?問題的大難將決定其今年能否實現400%增長的野心。
分開來看,亞馬遜、沃爾瑪所代表的“人找貨”傳統電商平臺,雖然用戶需求明確,但流量成本高企。
TikTok的機會在于“貨找人”,能夠通過算法推薦激發潛在需求。數據顯示,其商城GMV中推薦占比25%,證明內容驅動的“發現式購物”潛力巨大。
此外,與Instagram、YouTube這些內容平臺相比,TikTok的獨特優勢在于“平民化創作生態”。美國達人對商業化相對保守,而中國MCN機構已將國內成熟的網紅孵化模式移植到TikTok,通過批量生產“種草短視頻”快速起量。
并且,TikTok能通過“閉環短視頻+信息流廣告”的組合,讓用戶從觀看內容到下單的路徑縮短至幾秒,轉化效率遠超傳統廣告。
但要實現“內容-電商”全閉環,TikTok還需要攻克幾個節點。
一是要將數據打通,把用戶觀看偏好、互動行為與購物記錄關聯,優化推薦算法。
二是要加大創作者激勵,可以通過分成機制吸引更多達人參與帶貨。其實這一點,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,目前美國內容電商創作者數量季度增速超70%。
第三則是要加速在美國本土的供應鏈升級,建立起北美本地倉,縮短物流時效,同時引入更多適配美國消費習慣的品牌,就比如文首提到的有機保健品和智能家居。
長期來看,TikTok Shop可能走向“平臺+獨立站”的混合模式。
通過將公域流量引導至商家私域,既能規避平臺政策風險,又能提升用戶復購率。鋅財經了解到,目前已有商家嘗試在短視頻中嵌入獨立站鏈接,初期轉化率也不錯。
如果這一模式能夠跑通,那TikTok將真正成為全球電商生態的“流量路由器”。
對TikTok而言,電商業務是一場不能輸的“豪賭”,提前定下的400%的增長目標,不僅關乎電商業務的成敗,更是其全球化戰略的生死線。
在數據安全與商業擴張的鋼絲上,TikTok必須要證明內容與電商的化學反應,用實際結果,“捆綁”當地市場,從而顛覆當地傳統零售的規則。
而這場實驗的結果,或許將重新定義下一代全球互聯網的競爭格局。
榜單收錄、高管收錄、融資收錄、活動收錄可發送郵件至news#citmt.cn(把#換成@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