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2/24 17:25 Yoky Yoky
2024年以前,具身智能還是以學術界為主,是需要長期研發創新的試驗田。
2024年,具身智能在資本圈突然爆火,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關注和資金涌入。據GGII統計數據顯示,2024年1月-10月,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共發起了69起融資,融資總額高達110億元。這一現象促使許多人開始“攢局”,意在通過現組團隊創業來獲取投資。
這些新玩家們,大多不再是純學術背景,而是憑借對市場的敏銳嗅覺和資源整合能力,迅速進入具身智能領域。
硅星人整理了2024年剛剛成立的具身智能創業公司,他們的創始團隊大多有大廠高管背景,包括蔚小理等新勢力車企、地平線類自動駕駛芯片廠商、華為、小米、追覓等機器人或消費硬件企業。
硅星人整理制表,轉載請標明出處
尤其在2024年后半年,智駕背景的從業者下海,進行具身智能創業成為了一股新的浪潮,也對應了去年下半年的資本熱時間節點。
如前小米汽車自動駕駛產品技術負責人劉方,離職前曾擔任小米汽車的自動駕駛產品技術負責人和量產負責人,歷經小米自動駕駛團隊籌建、技術研發和落地的全過程。在2024年9月宣布離職成立阿米奧機器人,但到目前為止,并未對外公布相關的產品計劃和戰略。
硅星人發現,上述機器人公司的融資進度十分迅速,基本上可以說是“帶資下場”,一位投資人透露到:“具身智能火了以后,有不少投資人會主動挖車企高管下海創業,畢竟造車和造人,基本上是一碼事。”
于是,行業里開始流傳著一份心照不宣的“攢局”秘方:*,挖角頭部車企或科技公司的智駕負責人,*是蔚小理背景,畢竟“造過車的團隊自帶估值溢價”;第二,從華為、小米的機器人部門“借”一名技術骨干,貼上“量產經驗”標簽;第三,再拉來追覓、百度智能硬件的市場操盤手,負責將實驗室里的半成品包裝成“下一代顛覆性產品”。
不過,上述投資人也講道:“這行也有鄙視鏈,*是造過車,有現成的供應鏈能拿過來直接用,第二梯隊也要是造過硬件,比如掃地機器人或者四足,最后才是軟件算法大牛。”
車企高管從一個戰場轉移到另一個戰場,手握著成熟的供應鏈,可以短時間內“攢”出一個機器人本體。他們憑借在整車研發與供應鏈管理上的豐富經驗,在這個“供應鏈為王”的賽道上占據了天然優勢。
人形機器人和汽車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同源性,許多零部件和軟件系統可以相互復用。例如,自動駕駛的激光雷達、動力電池和域控制器等技術組件在兩者中都有應用。人形機器人的“眼睛”相當于汽車的激光雷達,“心臟”相當于動力電池,“大腦”則類似于域控制器。
據統計,小鵬有多位高管都已下場,如鵬行智能創始人趙同陽一直從事機器人制造行業,于2023年10月創立了眾擎機器人;小鵬首席科學家郭彥東于2023年4月成立智平方;小鵬機器人產品設計負責人孫兆治,于2024年成立珞博智能。
雖然上述三位小鵬前高管的工作屬性完全不同,一位主管制造、一位負責軟件算法、一位負責產品設計,但只要頂著小鵬的title上場,便能鍍一層金。
或許源于孫兆治本身并沒有機器人制造經驗,珞博智能主要進入的是AI陪伴類市場,做消費類機器人,后又引入字節大模型解決方案架構師潘雨楠任CTO,百度智能硬件市場負責人馬欣杰任CMO,可謂是將攢局進行到底。
而處在第二梯隊的地平線、華為、小米等公司,也從事硬件制造多年,即便沒有親自參與造車經歷,也與車企和供應鏈多有合作。比如,地平線從事自動駕駛芯片行業多年,曾與理想等車企和供應鏈共同打磨芯片性能,追覓和小米這樣的消費級硬件背景的人,往往也能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,反推消費機器人的產品形態。
反而“算法專家”們并不占優勢,雖然在機器人控制系統開發方面有經驗,但往往需要尋找具有硬件制造經驗的合伙人互補短板。比如維他動力由地平線智駕負責人余軼南創立,也要拉上理想汽車前智能駕駛產品總監趙哲倫為聯合創始人。
不過對于具身智能本身,是一個集成了硬件制造、AI應用、產品設計為一體的復雜行業,真正有價值的技術創新往往需要5-10年的研發周期,資本市場是否有耐心為這樣的長期投入買單,還要觀察。
更現實的問題是,造車和“造人”即便供應鏈重合度非常高,但卻不能完全照搬,過度依賴供應商將導致自研能力不足,將汽車供應鏈的經驗生搬硬套到機器人領域,忽視了具身智能行業的特殊性,也就造成了如今的,人形機器人基本都長成一個樣,產品形態同質化、功能同質化的問題。
創新創業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拼圖游戲。尤其在技術密集型領域,找到了市場喜歡的攢局秘方只是*步,接下來是否能夠真的生成創新,才是關鍵。
榜單收錄、高管收錄、融資收錄、活動收錄可發送郵件至news#citmt.cn(把#換成@)。